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,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,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,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[1]

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,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,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[1]

被誉为和药之尊、具备药食同源应用价值的新会陈皮,也在漫长的历史中,留下不少中药方剂应用。

陈皮使用频率有多高?

据学者查证,仅仅是治疗腹部癥积的方药,宋金元时期就收录有469条,明-清代前期有326条,清代中-后期也有253[2]陈皮,按照核心方药使用频率看,稳居前五。在温病(属广义伤寒范畴)学派方剂中,陈皮使用率高居所有中药材的第二位;在温中散寒/化痰祛饮/理气/活血散结等应用中,更是位居第一[2]

成书于元代天历三年(公元1330年)的《饮膳正要》,是我国乃至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专著,是元朝皇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,书中就有使用陈皮的28条记载,如“补中益气”河羹、鸡头粉馄饨、盏蒸,“治脾胃久冷,不思饮食”陈皮牛肉脯[3]

陈皮味辛、苦,性温,具有理气健脾、和胃止呕、燥湿化痰等功效,“同升药则升,同降药则降”的特点,在现代也有大展身手。早于2020年3月10日的统计表明,在知网、维普、万方等各大学术网络平台发表的有关新冠状病毒肺炎处方中,陈皮占比33.77%;各地区新冠肺炎恢复期用药组方,陈皮与茯苓并列位居高频药物第二位;非危重型新冠肺炎用药组方中,陈皮位居第四[4]。时至今日,全国各地中药预防方,都有陈皮的身影。

新会陈皮方剂知多少?

《本草衍义》序例中有“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,则药力具,用之有据”的记载[3]。新会陈皮因其道地性和药理功效,备受各个时代的名医推崇,下面我们列举一些著名方剂和中成药[3]

“二陈汤”源于宋代官修的《和剂局方》,是一种能燥湿化痰、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。到清代大医叶桂(1667—1746,字天士)所开的“二陈汤”就特别指明用“新会皮”,他开列的方剂有写明“新会皮”的25个。

“陈半汤”在《济阴纲目》卷八和《瘴疟指南》卷下均有相关论述。瘴疟本于痰,痰主于湿,半夏能胜脾胃之湿,所以化痰,与陈皮同用,其味辛,辛能散滞气、利水谷、下气,气行则痰行,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气理痰也。

“金水六君煎”初见《景岳全书》,由当归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姜6味药组成,具有滋阴化痰的功能,原用于肺肾阴虚、脾湿生痰、咳嗽作呕、喘逆多痰、夜咳尤甚等症。

俗话有道,北有同仁堂,南有陈李济。两家百年老字号药企,都各有新会陈皮为君药的知名方剂,如治好同治皇帝咳嗽的“追风苏合丸[5],秘制而成的咳喘顺丸、理气和胃的二陈丸香砂养胃丸等。

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,新会陈皮中药方剂和日常有点距离,但随着公共品牌的知名度提升,越来越多的“陈皮+”衍生品被研发出来。新会陈皮健康生活方式概念,必将显耀新时代,造福家家户户。